小灵通还能灵多久

这年头要是谁说出”小灵通不行了!”,一定会被当作”妖言惑众”,要知道截止到2004年10月底,国内小灵通用户超过7000万,其数量是2003年底3500万的两倍。不过笔者认为,这不是危言耸听而是盛世危言。从摩根士丹利预测小灵通增长放缓,到日本村田制作所的PHS器件订单消失,种种迹象表明小灵通已经逼近增长的顶峰,一旦小灵通的产业链处理不慎,则该市场完全有可能由盛转衰,进入并不灵光”后小灵通时代”。

这年头要是谁说出”小灵通不行了!”,一定会被当作”妖言惑众”,要知道截止到2004年10月底,国内小灵通用户超过7000万,其数量是2003年底3500万的两倍。不过笔者认为,这不是危言耸听而是盛世危言。从摩根士丹利预测小灵通增长放缓,到日本村田制作所的PHS器件订单消失,种种迹象表明小灵通已经逼近增长的顶峰,一旦小灵通的产业链处理不慎,则该市场完全有可能由盛转衰,进入并不灵光”后小灵通时代”。

小灵通呈现增长疲态

10月初,证券机构摩根士丹利曾发出小灵通增速放缓的警告,并由此调低了中国电信的目标价位。当时几乎没有人相信这一预测,笔者对此也是将信将疑。然而,后来的情形应证了摩根士丹利的判断。10月底,中国电信的高层表示,其第三季度每月平均新增122.2万小灵通用户,远低于上半年的181.7万户,增长速度猛降了32%以上。由于中国网通刚刚上市,尚未公布有关数据,估计网通旗下的小灵通用户也不同程度出现了增长疲态。

无独有偶,日本PHS器件提供商村田制作所最近大幅度下调了其年度业绩预测,其中主要原因是来自中国的小灵通终端和基站用的器件订单突然减少。正如村田制作所高级常务执行董事藤田能孝所言,”从2004年5月份开始,订单突然消失了”,而村田显然没有预料到中国小灵通市场的需求变化,从而在总体业绩的预测上出现了偏差。

村田事例从某个侧面应证了固网运营商减少了对小灵通的投入力度。当然,在另一方面,运营商早期投入也可能出现了过剩。据资料显示,中国网通小灵通网络的容量已经达到9000万,如果加上中国电信的网络容量,按照现在的小灵通用户增长速度,运营商还需要相当长的时间来消化过剩的网络能力。

小灵通增速放缓的原因分析

村田将小灵通器件订单消失的原因归结于中国的金融紧缩政策,由此造成运营商资金紧张,终端促销费用减少。笔者认为,不仅仅是这么简单。以中国电信45%的负债率和200多亿的年利润,尚且达不到资金困难的情况。更可况,国内银行加息幅度只有0.27%,给运营商增加的利息支出几乎是微乎其微。

笔者判断,移动运营商的竞争力度加大是小灵通增速减缓的主要原因。不过,小灵通增值业务的迟缓、PHS/GSM双模手机的受挫、小灵通短信全互通的延迟以及机卡分离标准的缺失,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用户的增长速度。

1 低资费的法宝开始失灵

”打长了不头痛,打多了不心痛”。这可能是号称绿色环保、节省话费的小灵通最好的宣传口号。不得不承认,小灵通能在国内城市中站稳脚跟,最主要的原因还是低廉的资费标准。然而随着中国移动和中国联通对小灵通的重视,大幅度调整了相应的资费标准,小灵通所依赖的低资费法宝已经不复存在。在国内很多中小城市,手机也实行了单向收费标准,资费只比小灵通略高一点,但是得到的服务质量却远高于小灵通,因而一些低收入的人群开始认真对待手机与小灵通之间的选择。

以笔者所在的北京为例,中国联通推出两种CDMA预付费服务,一种是充值之后的两个月内接听电话免费,另外一种是接听电话0.20元/分钟。在北京城八区以外的郊区,中国移动推出一种神州行”大众卡”,其资费标准也大大接近于小灵通。尽管上述标准与小灵通相比还有一定的差距,但是相对于当初北京手机资费”铁板一块”情况,已经出现巨大的进步。

2 增值业务没能挑起大梁
  小灵通很早就实现了短信、上网、彩铃甚至移动定位等增值业务,曾几何时,小灵通的增值业务被运营商寄予了厚望,但是其所产生的业务总量还抵不上话音业务的零头。总结下来,各路SP(服务提供商)的”消极怠工”难辞其咎。目前运营商主要通过自己的增值业务平台来整合SP,中国电信是”互联星空”,而中国网通是”天天在线”。然而两个平台至今只整合了100余家SP,其中具有自主品牌的仅30多家。相比而言,集合在中国移动和中国联通麾旗下的SP已经达到了3000余家,产生的增值业务种类、数量和质量都远远超过了小灵通。单纯从增值业务角度来说,小灵通几乎毫无竞争优势可言。

事实上,绝大部分小灵通用户的使用目的都是单纯为了享受低资费的移动服务,因此在各方面都不占优的小灵通增值业务并不能对用户产生太大的吸引力。

3 短信全互通虽有进展,但还蒙着一层阴影
  年初,监管部门一纸关于小灵通网络与移动网络必须实现短信互通的规定,曾让很多小灵通用户高兴一阵。然而之后出现的波折则让人哭笑不得,到现在为止,小灵通短信全互通也只是一纸空文,难以得到执行。应该说,小灵通短信全互通并无任何技术障碍,相反运营商之间的利益之争才是互联互通最难逾越的鸿沟。9月,中国电信艰难地与中国移动签署了《网间点对点短消息互联及结算协议》,跨出了全互通的关键一步,不过最终如何执行,执行的效果如何都还存在较多的变数。

从移动运营商的角度来说,阻击小灵通短信互通的时间越长,今后开展”反击攻势”的效果越好,因此笔者对全互通的前景并不看好。不过从用户的角度来说,短信全互通则是”你好、我好、他也好”的互利互惠的好事,移动运营商最终无法阻碍短信全互通的大潮流。

4 机卡分离的实施尚有一段距离
  UT斯达康在10月底的北京国际通信展上发布了其研发的第一款机卡分离小灵通,着实让运营商兴奋起来。应该说,将”机号合一”的小灵通终端变成”机卡分离”之后,方便性大大提高。一方面运营商可以摆脱终端销售的烦恼,一心一意提高服务质量,另一方面用户可以借此实现变相漫游,拓展小灵通的价值。

然而,由于机卡分离受到统一技术标准等因素的制约,离大规模的应用还存在较大的距离。运营商不仅要统一标准,而且运营商之间也应统一标准,这里面涉及大量的协商工作。按照业内人士的预计,最快12月份才能完成机卡分离的技术标准统一,此后半年时间将是”机号合一”与”机卡分离”终端并存的时间,再之后则是”机号合一”终端慢慢退出市场。在这一过程中,不仅固网运营上还有大量工作要做,而且估计移动运营商也会从中作梗。

5 双模手机挡在政策的门槛之外

PHS/GSM双模手机是小灵通最大的潜在增长点,当然这一前提是GSM网络资费标准大大高于小灵通。双模手机一方面解决了小灵通服务质量不高和不能漫游的弊端,另一方面又获得了小灵通资费低廉的优势,应该说有较大的市场生命力。

然而UT斯达康的双模手机受国内政策壁垒的限制,不得不远走越南发展。在短时间内,双模手机还不可能以公开的面目出现在国内市场之中。随着GSM与PHS的网络资费越来越接近,小灵通双模手机的存在价值也颇让笔者产生怀疑。

3G时代的影响力不容忽视

作为两个不同层面的技术,小灵通和3G之间无法实现平滑过渡,就连小灵通的鼻祖UT斯达康也承认,两者最多在核心网有重合的可能。可以预见,3G的发展肯定会对小灵通的发展起到抑制和逐渐替代的作用。但是通过对小灵通技术的改进,在3G发展初期,小灵通增值业务可以作为对3G中低速数据业务的有益补充。应该说,国内3G牌照发放时间的推迟延长了小灵通的生命周期,也为其增值业务的发展赢得了时间和空间。

目前,中国电信和中国网通分享一张3G牌照的可能性最大,两者以长江为界分别组网,到那时,固网运营商会逐步将小灵通淘汰出局。随着固网运营商未雨绸缪地积极准备3G网络建设,其对小灵通的投入会越来越低,由此造成小灵通用户的增长势头一减再减。预计到2005年上半年,小灵通的用户数将达到一个顶峰,之后将呈现慢慢回落的趋势。

由此看来,”小灵通不灵了”是眼前将要发生的事实。